你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信息 > 马栏红色基因

刘志仁:新秧歌运动的旗帜

来源:咸阳日报     发布时间:2024-04-18 09:22:28     选择字号:【 】 【打印

刘志仁创作的荷花舞

□ 贺粲宁(作者单位:陕西马栏干部学院)

“南仓社火耍得红,区里县里真有名,离了刘志仁,新故事就耍不成。”这是陕甘宁边区广泛流传的顺口溜。赞扬的是陕甘宁边区特等艺术英雄、新秧歌运动的旗帜刘志仁。

1910年,刘志仁出生于宁县盘克镇荏掌村(抗战时期,宁县部分地区属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一个小自耕农家庭,1931年全家迁居湘乐乡南仓村。刘志仁从小性格活泼,尤其喜爱文化娱乐活动,学会了不少民间曲调和演唱技巧。八岁时,刘志仁就开始扮演社火角色,在社火《冻冰》中扮演女角色。刘志仁不仅“耍”文社火在行,“耍”武社火也能来几手,劈叉、翻筋斗,身段灵活,动作干净利落。老一辈社火头有心把刘志仁培养成社火的传承人,毫无保留地把扭秧歌、耍狮子、舞龙、跑旱船、踩高跷、芯子、演唱等技艺传授给他,逐渐,刘志仁从社火队中的“跑龙套”成长为“台柱子”。

抗日战争时期,关中分区民主政权建设不断推进,大生产运动热火朝天,文艺宣传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火热的民主新生活激发了刘志仁极大的创作热情。他采用传统的民间说唱艺术形式,反映边区全新的民主生活,创作出许多短小精悍、语言生动、深受农民欢迎的作品,热情歌颂共产党、八路军和人民群众,激励和鼓舞人民坚持革命斗争,如他创作的《大生产运动》:“秋季里好时光,糜子谷子黄又黄。割得快,运得忙,丰衣足食感谢共产党。”

1942年,刘志仁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更加自觉坚持毛泽东提出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创作内容更加丰富,有动员人民群众投身抗日救国、反特除奸、保卫边区伟大斗争的《新三恨》《反特务》《保卫边区》等;有表现军民大生产运动的《新开荒》《桂姐纺线》等;有歌颂边区政府、领袖和人民子弟兵的《送郎参军》《边区政府好》等;有宣传移风易俗和边区文化生活的《放脚》《读书识字》等几十台节目。刘志仁的秧歌队越来越庞大,演出愈加成功。有时,国统区的群众也请他的秧歌队去演出,使长期受压迫的群众十分向往边区的新生活,纷纷送子弟到边区。

刘志仁在传统社火“云朵子”的基础上创作的舞蹈《跑红灯》深受群众欢迎,关中八一剧团的领导听说之后便邀请刘志仁到马栏帮助剧团排练秧歌、教民间舞蹈。漫天风雪,刘志仁风尘仆仆赶往马栏,当刘志仁像个雪人一样出现在关中八一剧团时,剧团的领导紧紧握住刘志仁的手说:“老刘同志,这么大的雪,没想到你来得这么快,我们正盼着你哩。”刘志仁说:“答应了的事就一定得做到,天上下刀子也得来,我也是来向你们学习的。”

关中八一剧团抽出骨干演员学习《跑红灯》,剧团的院子就是排练场。大家一起动手清理了院子里的积雪,一会儿就把积雪堆在墙角了。时值隆冬,雪后天晴,马栏天气格外清冷,但大家的心是热的,自然不觉得寒冷。刘志仁先给举高杆红灯的演员教陇东秧歌中的“蹬跨步”“弓箭步摆臂”“一马跳三润”等动作,接着带领大家跑队形。一会儿,演员的热情就被调动起来了。接着,刘志仁又给戴“莲花盘”的演员教“刹跺步”“缠臂”“绕臂”“缠腰”等动作。关中八一剧团的演员们大部分是戏剧演员,这是第一次学跳陇东秧歌,学得非常认真投入,仅仅花了一天时间,刘志仁就把这个秧歌舞基本排练好了。

夜晚,刘志仁和剧团的指导员卫新、专业作曲王依群一起对歌词作了修改,王依群对曲谱也进行了编配,从而使音乐与舞蹈更协调了。随后几天,大家一起动手制作红灯、莲花灯、莲花盘等。刘志仁指挥大家又是画莲花灯,又是缝演出服,还要绑扎莲花盘。大家夸他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皆通啊!刘志仁被大家夸奖得不好意思了,摸着头憨笑着说:“耍社火就得啥都会呢!”《跑红灯》在马栏大礼堂演出,受到观众的一致称赞,演出大获成功。

1944年11月,刘志仁被推选出席了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他带领南仓秧歌队,自编自演了《跑红灯》,在边区引起极大轰动,荣获“特等艺术英雄”称号,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为其颁发了“新秧歌运动的旗帜”奖状。11月21日,时任鲁迅艺术学院副院长的周扬在边区文教大会上题为《开展群众新文艺运动》的报告中说:“改造旧秧歌,发展新秧歌,刘志仁是群众新秧歌运动的先驱与模范”“是第一个把秧歌与革命结合起来的人”。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传真:029——34423227 地址:旬邑县马栏镇马栏村
主办单位:陕西马栏干部学院  版权所有:陕西马栏干部学院   陕ICP备2023003333号 ga.png陕公网安备61042902000123